為了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菜,山東省蘭陵縣近年來不斷提升蔬菜質量安全水平,目前已構筑起“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出口無障礙”的從菜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鏈。
在蘭陵現代農業示范園內,物聯網智能監控平臺顯示儀上,代表溫度的數字始終在27℃左右徘徊。“黃瓜對溫度要求很高,低了容易生病蟲害,高了產量又上不去,白天最合適的溫度就是27℃左右;溫度一旦超過30℃,智能平臺就自動打開空氣交換機進行降溫。”蘭陵縣蔬菜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付成高介紹,數據都是分布在黃瓜周邊的探測儀收集過來的,不但有溫度,還有空氣濕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智能管控,改變了以前憑經驗種菜的局面,減少病蟲害發病率6成以上,農藥的使用也相應減少。今年,蘭陵縣代村、張村、南仲村3個蔬菜種植大村將全面搭建起物聯網智能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蘭陵縣委書記鄭連勝告訴記者。去年6月,蘭陵縣在全縣1024個村莊公開選拔農產品安全管理員。經過4個月的培訓、考試,54歲的張厚欣成為張村的農產品安全管理員,負責監督村里200多個蔬菜大棚和一家農資產品經銷店。自從去年10月張厚欣“履職”以來,張村蔬菜沒有發生一起農藥殘留超標事件。
今年1月,蘭陵縣啟動“十戶聯保、菜農自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10戶種大棚的村民相互簽訂承諾書,承諾不使用禁限用農藥,一旦發現全部銷毀。”蘭陵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主任張貴彬說,這項舉措賦予了村民相互監督、相互制止、相互舉報的權利。此外,蘭陵縣還實施了農藥經營備案制度,凡進入蘭陵市場的農藥產品需要貼上條形碼,沒有條形碼一律不得銷售。截至目前,蘭陵縣共對436個廠家的1156種農藥產品進行了登記備案,實現了轄區內農藥登記備案全覆蓋。
3月11日早上5點多,是蘭陵縣華凱蔬菜批發市場最忙碌的時候。蔬菜批發商魏云貴正忙著為自己采購的3.5萬斤黃瓜辦理“準出證”。他告訴記者,這批黃瓜要運往上海江橋批發市場,“如果沒有‘準出證’,連市場門也出不去。”魏云貴所說的“準出證”,其實是一份農產品檢測報告,只有檢測合格的黃瓜才能離開市場,否則就地銷毀。
蘭陵縣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制:縣里有山東省縣級首家標準農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各鄉鎮分設專業檢測機構;各企業、合作社配有檢驗室、速測站。一系列檢測,不但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更提升了農戶的生態安全意識。目前,蘭陵縣已通過無公害食品認證14個,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205個;制定了22個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去年,省、市、縣三級共在蘭陵縣抽檢農產品樣品580個(次),合格率連續3年達到100%;基地、合作社、批發市場共進行農殘速測 1萬余個(次),合格率達99.3%,銷毀不合格農產品1.1萬余斤。